中医精华是以宇宙普遍规律为基础的哲学思想,指导人体诊疗,步步为营。
一些新病,其实也是同样的解,没有任何问题。
中医亏药,古代药成分变化小,问题还不严重,现在的中药质量……即使华佗再世,也要环环相扣!
所以很多中医大师都有过这样的感觉。 如何分析是患者的
辩证和方子都没问题,效果……还得看情况吧……怎么就没继承发扬了……很多中医都很钻研了啊!!
中药的理化指标要求和提纯工艺不进步,药理药性的现代分析不跟进,神医也难治病了。
当然,保健、慢病没大问题,急重症,中医领域,自己都基本放弃了。
所以,中西医结合,简单的层次在于诊断切分,治疗同步。
深入层次的中西医结合在于,中药制剂的科技提升,中药必须如西药般,一定要标准化。
这是个槽点,想骂人的可以开始了。
现在的中医论文,恕我直言,扯淡的占99%,一会儿先贤怎么说啦,一会儿美国专家怎么说啦,又是治愈率,又是有效率的……无法复制!没有进步!
大家爱喷就喷,反正我也没在医疗行业混了。
我大学就是中医专业的,我看着心痛。
中西医结合,在已经喊了数十年,而其成果就是各省大城市里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与街道里的中西医结合门诊。从现状来看,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其实就是中西医并存,本质上,是对中医和西医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什么病,中医的临床疗效更好就用中医,什么病,西医的临床疗效更好就用西医,什么病,中、西医疗法一块用疗效更好,就一块用。现在百姓的普遍观念“西医见效快,中医治根本”,其实就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当然这个观念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流行的误解。
这种并存式的“中西医结合”,显然并非人们真正想要追求的“结合”,也就是将中医学和西医学(现代医学)从理论到疗法,进行深度地融合,而发展出一门全新的医疗体系。
对此,国内有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尝试、试验,而来自中西医两面的质疑、否定之声也始终不绝于耳。西医方面自不必言,而许多对中医背后的医理学思维体认较深的中医,也同样抱持着否定态度,如名中医李可先生就说,中西医结合绝不可能,但能够并存。
为什么这些名老中医认为中西医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无法实现?在于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在病理学、医理学、药理学上,在对生命与人体健康的认识上,乃是秉持着两套根本不同的世界观与方。
就以对药物的认识而言,西医乃是以机械唯物论之上的“唯成分论”来进行研究,看某种药品的成份,在微观上会对人体的细胞、化学构成产生怎样的作用反应,以此来确定药物的疗效。而古代的中医则是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出发,以自然界动植物在宏观上呈现出来的特性,来假设药性,在此之上,经由长期的实践运用来验证药效,总结用药的法度和禁忌。
例如,经典中药有这样两味药,防风和防己,防风大多生长在高山顶上,正是强风吹袭之处,而防己则多生长在山谷水泽之地,正是潮湿阴冷之处。在经典中药学的药性描述上,防风善祛风解表,而防己善利水祛湿。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古人看来,防风这种植物能够在山顶上抵御强风而生存,那么其机体里必然有一种御风、祛风的能力(不管这种能力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如果人们食用了这种植物,这种能力是否也能够作用于人的身上呢?同样,防己能够在山谷潮湿之地生存,其机体里也必然有一种利水祛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如果能作用于人体,也就成为了治病的“药性”。
翻开现当代的诸多中医学期刊,以严格的量化科学方法,对于某种中药的有效成份进行分析研究的论文可谓比比皆是。现在有很多人攻击中医药没有科学依据,都是想当然的成见。在科学方法上,我们今天就能够找到防风治疗感冒、防己治疗风湿病的成份药理。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基于这些科学量化研究而试验出的中药配伍与剂量,在临床上疗效并不比古代中医的医方更好,甚至可以说大多差强人意。
我们知道,日本对待中医采取的是“废医存药”的态度,而发展为汉方医学,汉方医学特别推崇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于《伤寒》的汉方药可谓十之。而日本的汉方医经严格的科学比较研究发现,张仲景医书中药方配伍的剂量比例,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疗效。在张仲景的时代,量化科学的方法绝无可能,那么古人如何能够实现这一成果?这不仅是值得现代医学去反思的,更是值得我们对现代科学的方进行深刻反思。
文章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网址: http://www.zgzxyjhzz.cn/zonghexinwen/2022/1209/870.html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