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黄晶 见习记者 冯倩倩
2022年,国家在多年大力支持中药振兴发展的前提下,首次提出“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中医药而言是动力也是鞭策,说明中医药在治未病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以及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还不充分,急需进行综合改革。为了推动中医药健康发展,两会中医界代表委员们纷纷献策,共推中医发展潮,共筑中医影响力。
让中医在海外得到应有的地位与尊严
中医药海外中心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地,在南美洲、非洲的数量较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存在很多空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西苑医院徐凤芹教授介绍,中医药进入海外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仅29个国家设立了相关法律法规,20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保体系,中医药在大多数国家还处于未受法律保护的灰色地带。急需推进中医药在海外法律和制度保障进程。
海外的中医质量良莠不齐,数量不足,中医药标准体系未与国际接轨,传统医药在大多数国家都处于补充和替代的地位,高品质的中医药国际服务品牌还未建立,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徐凤芹委员建议,要加强中医药海外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国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法律法规,有法可依,中医药在海外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中医界要像屠呦呦发明青蒿素一样,做出更可信、更高层的中医研究成果,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可信度。以海外中医药中心建设为抓手,实现海外中医的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发展。同时,整合国内中医药医疗、科技、教育产业等优势资源联合出海,以医为先导,以药品器械等产业为支撑,实现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
加强中药材生产管理 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我国规模化人工种植的药用植物已达500余种,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基本满足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然而,中药材在生产、流通和使用管理涉及农业、林业、工信、商务、药监、卫生健康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都负责又都不管的状态,导致中药材违规生产、质量问题和市场乱象屡禁不止。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姚卫海教授提出,要明确主体责任,各种植产区地方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配合联动管理。推行规范化种植,建立全产业链的技术规范并加强过程控制,保障中药材质量和安全。制定具体品种的生产规范和技术规程,让生产环节有法可依,确保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技术上落地。
姚卫海委员强调,要围绕中药的特点,加强质量评价研究,质量等级标准制定,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建议完善保障优质优价的政策设计,健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提高中药现代生产技术研发能力,推进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协调发展,合作开发和攻克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集群突破。
加大医养结合机构改革力度
2019年《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印发,充分利用中医药为老年人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等。但中医药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深度远远不够。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中医院原副院长李延萍教授分析,能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养老机构少、技能人才缺乏、医保等配套政策暂未与社区居家养老有效衔接,“家庭照护床位”收费标准相对较高,都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李延萍代表建议,找准关键问题,深入落实现有或新制定的人才培养、资金匹配、医保扶持等政策,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更重要的是要扩大‘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探索中医药深度参与的有效模式。”李延萍代表建议,在各地遴选经济基础好、老年人密集的街道、社区,扩大“家庭照护床位”试点,特别是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提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给予政府补贴,落实将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这一政策。发展主题,发展中医药特色,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
融媒体记者 宋箐
中国香港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希玛眼科集团主席林顺潮教授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中西医药结合治疗国际化,他建议,可以在中国香港成立中西医药结合国际研究中心。中国香港与国际接轨,以此为平台,以国际能接受的研究方法开展系列研究,将有利于把中医药推向国际。
文章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网址: http://www.zgzxyjhzz.cn/zonghexinwen/2022/0314/847.html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