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浮针疗法:在中西医之间架起融合发展的桥梁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近日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上,《气血新论-基于浮针医学的中西汇通》专著发布。随着疗法被写进“十四五”全国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疗效

在近日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上,《气血新论-基于浮针医学的中西汇通》专著发布。随着疗法被写进“十四五”全国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疗效研究论文被国际神经学和疼痛医学重要期刊《疼痛研究杂志》刊出,发展了25年的浮针医学,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浮针疗法,是针灸的一种。浮针疗法的发明人符仲华介绍:“不同于传统针灸针刺时直接深入肌肉层,浮针仅仅作用于皮下组织。在操作时,针体如同在浮在肌肉层进行扫散动作,因此命名为浮针疗法。”

中医针灸专业科班出身的符仲华,现在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也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的会长。1996年,在第一军医大学执教期间,符仲华治疗一例网球肘患者时,无奈之下使用了皮下针刺法,没想到收效明显,浮针治疗由此开启。

此后25年间,浮针疗法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应证由最初仅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扩展至非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如内科、妇科疾病等;全球直接听过符仲华讲课的医生已达5万余人,不只是在中国,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浮针医学也有了专门的医学会组织;就连浮针针具,也从毫针发展到专用针具5.0版,完成了6代革新,并获得了FDA、CE等多国医疗器械注册或备案。

“其实,浮针疗法的发明,主要是受《黄帝内经》‘直针刺'和现代针灸腕踝针的启示发展而来。这二者,虽然相隔2000多年,但都是皮下针刺。其中,前者‘直针刺'是‘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后者则是在腕关节上方两寸、踝关节上方三寸的地方皮下针刺。”符仲华介绍,他以及他的很多弟子在浮针治疗上都坚持排他性治疗,有所为,有所不为:只用浮针诊治,不用其他中、西医方法。因为这样,才可以明确知道是否是浮针的适应证。坚持排他,还因为浮针疗效反馈速度快。

浮针也是一门体验医学。许多人开始了解浮针,是因为接受过浮针的治疗。

在2021学术年会上做专题学术分享的朱冰梅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她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生医学中心的博士生导师,10年前刚回国时就因为肩周炎接受了一次浮针治疗。“当时我还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刚刚引进的专家,符仲华医生为我扎了一针,并留针大概一个小时。就是这样一针,让我在此后很长时间,肩周炎都没有再犯。这立竿见影的疗效,让我觉得很神奇,并因此在后来了从事了一些浅刺针刺等不同机制研究的工作。”朱冰梅介绍。

对于浮针医学的学术进展,符仲华欣喜但并不意外。因为,浮针医学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认可和推广,关键就在疗效。而疗效得以彰显的关键,则在于找准了适应证。

“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受肌筋膜触发点理论的影响,我发现人体的肌肉也很容易生病,肌肉生了病就成了患肌。浮针治疗的原理,就是‘松肌肉,通血流':缓解肌肉的病理性紧张状态,使因为肌肉紧张而受到影响的血液正常循环得以恢复,就像上述肩周炎的治疗,疼痛能够快速得到缓解一样。因此,我们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患肌理论以及气血新论,都是围绕肌肉和血液循环的正常功能而开展。”符仲华解释。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看来,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是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的关键所在,符仲华大夫及其团队,正是用现代科学来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并用自己的临床实践推动中医的创新发展。

“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需要工具的承载,浮针可谓其中之一。比如我们提出的‘气血新论'认为,传统中医学的‘气'约等同于现代医学中肌肉的功能,‘血'对应血液(血循环),‘气'和‘血'的关系约等同于肌肉-血液(血循环)的关系,气血的功能绝大部分可以通过肌肉血液(血循环)的功能实现。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临床验证了浮针的疗效,同时也能够用现代医理讲清楚、说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疗效。这才是浮针走向世界的原因。”符仲华表示。

曾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多年的朱冰梅近些年一直在关注针灸研究的国际进展。她发现,不只是针灸人在做针灸研究,很多西医专家也在关注并从事针灸疗效的研究。甚至在美国,针灸作为治疗疼痛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的手段,现已经被医疗保险所覆盖。朱冰梅表示:“这也说明,针灸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实现中西医的结合发展和相互促进。因此,我们也可以预见,浮针医学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

文章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网址: http://www.zgzxyjhzz.cn/zonghexinwen/2022/0124/828.html

上一篇:「会前专访」2021儿童呼吸疑难病中西医诊治进展
下一篇: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版面费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